5.9元两个面包、12.9元三份寿司……商家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物进行随机搭配,以优惠价销售所谓的“剩菜盲盒”。这种食品盲盒销售形式如今悄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兴起,有“尝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笔记“炫耀”,甚至有网友表示,“要定闹钟抢,手速慢了抢不到”。
“剩菜盲盒”里都有些什么?其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余量食品变身盲盒,初衷是为减少浪费
(资料图片)
6月27日10时许,记者在小程序惜食魔法袋上看到,一批名为“魔法袋”的商品“上新”,其品类多是面包、蛋糕、寿司等,标注着“随机搭配”“惊喜不同”等字样。记者随机下单预约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面包店的“魔法袋”,取货时间是晚上6点30分至7点50分。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这家面包店取货,17.9元的盲盒商品,已经用购物袋密封好。拆开发现,里面有一份红豆吐司、一份香肠餐包和一个毛毛虫面包。根据估算,这些产品如果以正价购买大概需要40多元。
商家告诉记者,盲盒里面的面包并非当天制作,但放到次日吃完全没问题;根据每天的实际销量确定盲盒的数量,一般每天7袋左右;买家大多是年轻人,盲盒产品一般上架就会“秒没”。
今年26岁的湖南长沙市民孙女士是“剩菜盲盒”的常客,她从去年开始“尝鲜”。“我是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的信息,然后发现长沙就有‘剩菜盲盒’销售。我第一次花12.9元买了两个欧包,拿回去当早餐很合适,之后就经常买。盲盒的乐趣就在于你也不知道最后能买到什么,每天的早饭也都不一样。”孙女士说。
来自浙江杭州的尹先生告诉记者,他也买过“剩菜盲盒”,“取餐时间是晚上9点,开箱后是两个大盒的寿司卷,一盒牛油果的、一盒虾肉的,还有玉子烧、海藻丝等小菜”。
记者对比多个“剩菜盲盒”小程序发现,盲盒产品主要是面包、寿司和卤味,还有水果、奶茶等,其中有商家是知名连锁烘焙店;盲盒产品可以通过预约或线上购买的方式获得,取货时间多在晚上6点30分之后。
“剩菜盲盒”为何会出现?
根据公开信息,国外在几年前就出现了销售“剩菜盲盒”的应用软件。随后,这种销售模式逐渐在国内多个城市走红,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趣小袋等本土化平台走进年轻人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入驻商家集中在商圈、写字楼区域,用户可选择性并不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鲜食类门店很难做到销量与预估产量完全匹配,这催生了“剩菜盲盒”的落地。
惜食魔法袋平台负责人孙国民向记者介绍,凡是先生产后销售的食物品类,都可能会因为生产订货预估不准、天气、市场等各类因素造成销售剩余。他们的初衷就是解决食品浪费问题,也可以让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买到“魔法袋”。
那么,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销售呢?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规定:“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指引》同时强调,食品经营者在从事食品销售、餐饮服务过程中附赠其他盲盒商品开展促销活动的,应当遵守反食品浪费法有关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在能够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遵守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可以以盲盒形式销售食品。”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饶伟认为。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告诉记者,食品以盲盒形式售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考虑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售卖时,应当综合多项条件。
“一个条件是食品安全保障: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必须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包括确保食品新鲜不过期、合理贮存、没有受到污染且符合卫生标准等。另一个条件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盲盒销售必须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包括明确消费者在购买盲盒食品后出现质量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完整的售后服务和投诉渠道等。”任超说。
盲盒多为临期食品,未标注信息受质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剩菜盲盒”以临期食品居多,一般为餐饮商家当日未售出的库存和快到期的食品,因此商家通常规定,消费者一般在下单10分钟内和距离截止取货时间至少5小时才能取消订单,否则无法取消和退款。对此,也有消费者称,如果买到不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反而会造成浪费。
孙女士虽然经常买“剩菜盲盒”,但她也有担心,“剩菜盲盒”只有外面一层购物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产品信息,万一吃出问题或者商家“以次充好”该怎么办?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门店在消费者到店取货前,已经完成了装袋工序,由于“剩菜盲盒”多是现烤现制食品,因此包装上通常不会标注生产信息。消费者不仅看不见食品,连应该标注的配料表、保质期、保存条件等信息也通通在外包装上消失了。
采访中,有消费者告诉记者:“买过好几次,其中一次踩了坑,开到的盲盒食品都是自己不爱吃的,而且味道也不好。”在这位消费者看来,销售“剩菜盲盒”的商家良莠不齐,有的会糊弄消费者。
还有消费者担心食品里面含过敏物质。目前只有一些商家在商品页面有忌口和过敏源提示:“如果你有忌口,或者对某些成分过敏,请提前向商家咨询。”
更多消费者担心会买到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吃完后肠胃不适。
对此,任超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在售卖临期产品盲盒时,应在产品包装上清晰标示“临期”或其他相应内容,并提供产品的保质期信息。这不仅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也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有之义。
2021年4月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售卖临期产品的商家应确保所定价的盲盒价格与产品的实际价值相符。消费者购买临期产品盲盒时应能够合理预期所获得的产品价值,并在购买前对价格有清晰的了解。临期食品盲盒售卖也需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任超说。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明确盲盒销售标准
近年来,盲盒成为消费市场上的热词,不确定的趣味性让其深受消费者欢迎。盲盒风从玩具、服饰等领域吹到了餐饮界,产生了“剩菜盲盒”。
在饶伟看来,“剩菜盲盒”为没有成功交易的食品类商品提供了再次销售的可能,如果这种模式能够良性发展,有助于商家降低经营成本、消费者买到性价比高的食物,同时减少食品浪费。
但“剩菜盲盒”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在采访中,有销售方和平台方均向记者表示,会严格把控质量安全。
孙国民介绍,为确保食品安全,商家入驻平台时,会受到严格筛选和审核,以确保证照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通过技术手段,如录入SKU(产品统一编号),以便追踪和管理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用户到店自取“魔法袋”,打开“魔法袋”时可检视产品的质量和时间,没有第三方接触食品的风险,可确保食品安全。
受访专家认为,虽然“剩菜盲盒”模式刚刚起步,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却不能缺席。
任超建议,为了更好规范“剩菜盲盒”模式的运行,各方主体应注意以下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经营者或商家的角度来看,商家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售卖的食品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采用正确的储存、加工和包装方式,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在信息披露方面,商家应有明确的产品标识,包括食材来源、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方式等,让消费者能够作出知情决策。在品质控制方面,商家应建立完善的品质控制体系,确保“剩菜盲盒”中的食品质量可靠,包括严格的检测、品控程序和规范操作。
“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剩菜盲盒’销售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商家的日常监管和抽样检测,还应及时完善相关规则和规范,明确‘剩菜盲盒’销售的标准和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任超说。
在任超看来,就消费者角度来说,应了解食品选择和购买的相关知识,阅读产品信息,考量自身的需求,理性对待盲盒销售。消费者应选择有信誉和良好口碑的商家购买“剩菜盲盒”,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还要注重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商家和监管部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
“‘剩菜盲盒’的安全有序发展,还需要社会共治。媒体可以加强对‘剩菜盲盒’的监督报道,揭示行业问题和不规范现象,推动社会关注和共同监督。行业协会和商家应当积极加强自律,制定行业准则和规范,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任超呼吁说。
关键词:
上一篇:全球视点!高温安全知识帖!面对“烤”验,这些物品也要防暑降温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